2220亿元“国家队”资金正在买入A股。 这笔钱来自保险公司的长期投资试点项目,由金融监管总局分三批批准入市。 第一批500亿元已经投完,第二批1120亿元正在进场,第三批600亿元也在筹备中。
这些钱不是小数目,背后站着中国人寿、新华保险、泰康、太平洋保险等8家大型保险公司。 它们通过设立私募基金来操作,比如“鸿鹄基金”和“泰康稳行”。
投资方向很明确:高股息、高分红的大公司是首选。 比如鸿鹄基金一期投了中国电信、伊利股份、陕西煤业这些大盘蓝筹股。 第二批的泰康稳行,一出手就买了银行、通信、公用事业板块的股票。
为什么偏爱高股息? 因为保险资金追求的是稳定收益。 低利率环境下,银行利息越来越少,高分红的股票成了香饽饽。 像国有大行的股息率超过4%,比存银行划算得多。
政策也在全力支持。 金融监管总局把保险公司投资股票的风险因子下调了10%,等于降低了买股票的成本。 还要求国有险企每年新增保费的30%必须投A股,光这一项每年就能带来上千亿资金。
实际动作比想象中快。 泰康在6月27日完成了第二批试点首笔交易,120亿元开始进场。 平安、太保的私募基金也已获批,平安首期规模就达300亿元。
这些资金入市后,市场结构正在变化。 一季度数据显示,人身险公司股票配置比例升到8.4%,创了新高。 险资今年举牌次数达到16次,接近去年全年水平,尤其偏爱港股中的银行股。
不同基金有不同打法。 鸿鹄基金二期瞄准中证A500指数里的大公司,重点布局A股和港股。 泰康则分成三步走:高股息打底,产业升级(如人工智能、生物医药)抓机会,再搭配逆周期买入策略平衡风险。
新成立的基金团队全是老手。 比如泰康稳行的核心成员来自泰康资产,投资总监王琦、经理刘志强都是实战派。 中国人寿和新华保险联合成立的鸿鹄基金,由专业私募机构国丰兴华操盘。
中小险企也没闲着。 第三批试点中,中邮保险拿到了100亿元额度,还有多家小保险公司参与认购鸿鹄基金三期。
会计规则也在配合。 新设的私募基金采用FVOCI计量方式,股价短期波动不影响保险公司利润表,让它们更敢长线持股。
险资入市后,银行股明显受益。 今年以来,险资举牌案例近一半指向银行H股,看中的是低估值和稳定分红。
政策持续松绑。 金融监管总局将险资权益投资比例上限提至总资产的50%,远高于当前实际配置比例,后续加仓空间巨大。
长周期考核是另一项关键调整。 国有险企的绩效改为三年以上评估,短期收益权重不超过30%,逼着它们放弃追涨杀跌。
市场反应直接。 6月28日顺纳股份因主力资金连续加仓被机构列入观察名单,这类低估值标的恰是险资偏好的类型。
2220亿元只是开头。 国金证券测算,未来三年险资每年可能增配3000-4000亿元高股息资产,叠加社保、年金等资金,A股年增量资金或达近万亿元。
#图文打卡计划#